以下文章转自“人教教材培训”公众号,推荐家长们阅读!
曾听过一句话:
“世上父母分两种,一种成为孩子一生崇敬的榜样,一种让孩子明白永远不要活的像父母那样。”
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,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世的样子。
好比你照镜子,发现镜子里面有个黑点,一直擦镜子,却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身上脏了。
父母什么样,孩子就是什么样。
父母的坏习惯,会影响孩子三观和格局。
教育专家王人平老师曾说:
要让孩子看到父母对生命的热情。一个悲观无趣、苦大仇深的成人世界,孩子怎会对未来有憧憬。
生活本不易,一味的抱怨,并不能改变恶劣的情况,只会传播负能量。
生活中最难能可贵的品质是,在各种困难面前,我们还能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。
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父母,才能养出内心阳光的孩子。
常常在各种家长群里看到,有些父母炫房子,炫豪车,炫礼物。
过分注重外表和物质的家长,容易让孩子产生扭曲的价值观,被物欲绑架。
如果为了虚荣心,去消费超过自己经济能力的物品,而吃力狼狈的样子,才是给孩子最不好的示范。
家里什么条件,就怎么养孩子。
让孩子看到生活的真实,让孩子明白外表和物质永远只是外物,人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在的修养。
很多家长都曾经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,孩子一哭就给糖吃,孩子不好好吃饭就给玩具。
它的副作用就是,孩子习惯了你的套路,转而“变本加厉”地哭闹,去跟父母索取。
心理学上有个“德西效应”,指的是过多的外部奖励,会降低孩子对事情本身的兴趣。
物质可以安抚一时,不能安抚一世。
孩子的情绪最终没有得到解决,自然不会满足于物质带来的暂时快感。
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和劝解孩子,花费时间和耐心去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。
前阵子,网上有个小学生写作文吐槽自己的爸爸:
“别人的爸爸都带他们的孩子去玩,你就叫我看书,我真的非常生气,你已经不是我爸了,你快是手机的爸爸了。”
不可否认,手机已经入侵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,不用手机是根本不可能的。
错误其实不在电子产品本身,而在于我们如何平衡和使用。
愿天下父母懂得,真正的陪伴,要身心同在。
不错过孩子成长的点滴精彩,才能见证孩子生命中的每一个高光时刻。
研究表明,父母抽烟喝酒,孩子成年后抽烟喝酒的比例高达65%。
抽烟喝酒,伤的不仅是自己的身体,还会让孩子有样学样。
成年人的不愉快,寄托在烟酒上是无用的。
不良的生活习惯只会夺走你的健康,夺走你的精力,让你离美好生活越来越远。
疏解压力的方式有很多种,不要选择伤人伤己的方式。
不仅为了自己,更为了孩子和家庭戒烟戒酒,才能更长久地陪伴自己的家人。
“要不是为了你,我和你爸/你妈早离了 。”
这大概是全天下的孩子最怕听到的一句话了。
如果你在婚姻中感觉不快乐,不要把这种不幸怪罪在孩子身上。
孩子不是父母感情的筹码,并不能为不幸的婚姻负责。
同样,如果你曾被你父母的婚姻伤害过,就停止这种争吵循环,不要让孩子也遭受一遍苦难。
家是谈感情的地方,不是争辩对错的地方。
在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中,孩子才有底气肆意生长,大胆尝试,勇敢拼搏,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一个人的素质,藏在他的家庭教育里。
如果父母经常说脏话,不仅容易让孩子的身心受伤,还会影响孩子说话的方式。
孩子还会认为“父母都说脏话,那我说有什么关系”,继而学会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别人。
豪爽不等于粗鲁,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满嘴脏话的人。
良好的家风,就是一个孩子成长最好的土壤。
为人父母谨记,不要出口成脏,不要出口成伤。
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:
83%的家长曾有过拿自己的孩子,跟别人家孩子作比较的行为。
很多家长比得过就沾沾自喜,比不过就捶胸顿足,郁闷生气。
父母爱拿“别人家孩子”和自己家孩子比较,是一种“心理偏盲”现象。
这样的父母往往总是放大“别人家孩子”身上的优点,而放大自己的孩子的缺点。
一旦这种心理现象发生,父母就更加焦虑,孩子就更加挫败。
别人家孩子,从来都不能成为孩子努力的标杆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短处,父母应该鼓励孩子,拿过去的自己,跟现在的自己比。
正视自己的改变,反思自己是否有进步,这才是更为明智的教育。
教养的本质,是一个生命陪伴另一个生命,一起成长。
意味着做父母的我们,要一路付出,一路欣赏。
对孩子最好的教育,不能单靠用嘴巴说“你应该,你不应该”。
而是以身作则,告诉孩子“哪些事能做,哪些事不能做”。
人无完人,或许这8个习惯我们都有,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地修正自己,成为孩子人生路上最好的榜样。
告别坏习惯,做优秀的父母,遇见更好的自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