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课教师 |
邹强 |
开课班级 |
16电子 |
开课时间 |
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第三节 |
设计思路 |
本节课为《红外倒车雷达》项目教学中的第一课,针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较弱,在讲解新元件及电路时做到因事而异,简要介绍元件外形和功能。学生独立完成组装后,全体同学进行评比,通过分析别人的优缺点,达到检测自己知识体系的目的。操作过程中的个别问题个别辅导,普遍性的问题集体强调。坚持“做中学,做中教”的指导思想,通过旧知引课、微课悟知、任务识知、展示升华和归纳总结五个环节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、学习、实操,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在学习中解决问题,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、观察并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。 |
教学分析 |
教材 分析 |
本项目为红外倒车雷达,是学生在学习贴片元件焊接后的第一个项目,项目中有贴片元件,但安装相对难度不大,为后面立体声收音机的装配与调试打下基础。 |
学情 分析 |
16电春班同学现在是三年级学生,已经学过《电子技术基础》等专业课程,但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程度还有欠缺,理论知识学习比较弱,对于课本之外的元件及电路几乎没有涉猎。在本次课前,学生进行过贴片元件焊接练习,对于项目式教学比较适应。 |
教学条件分析 |
选择实训室授课是用来让学生在学完新知后及时开始实操;多媒体等设备用来方便授课;选择蓝墨云是用来进行翻转课堂让学生提前预习。 |
教学目标 |
知识目标 |
1.掌握新元件的名称与功能。 2.理解红外倒车雷达的工作原理。 |
能力目标 |
1.掌握本次课程涉及到的元件的识别与检测; 2.能根据任务单装配红外倒车雷达。 |
情感目标 |
能够遵守文明生产的纪律,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。 |
教学重点 |
1.学会新元件特性并掌握其检测方法; 2.掌握元器件组装能力。 |
教学难点 |
掌握元器件组装能力。 |
教法 |
探究发现法 任务驱动法 微课教学法 |
学法 |
讨论法 参与式学习 学做合一 |
旧知引课(4分钟) |
1.提出问题: (1)这是什么电路? (2)如果电路中电阻R2变化,输出电压怎么变? 2.由分压电路引入新课 如果把电阻换成红外接收二极管会怎么变化? |
回答问题跟随老师思维转换 |
手机签到,简化教学前奏。 |
分压电路是红外倒车雷达电路中的基本电路。可以引起学生思维发散。 |
微课情悟知(5分钟) |
1.提问并结合视频观看 ①红外接收二极管工作在什么状态? ② NE555在电路中起什么作用? ③LM324内部主要有什么电路? 2.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.梳理知识点 |
1.回答问题并观看视频 2.思考问题并与蓝墨云学习知识交汇 3.掌握新元件的功能和应用。 |
利用翻转教堂教学模式,学生课前在蓝墨云平台学习并测试,此时再利用微课教学强化学生测试中出现的问题。 |
用提问来检测学生蓝墨云学习效果,并在视频观看中强化本课知识点,加深学生印象。 |
任务识知(27分钟) |
要求学生利用万用表进行元件检测并完成任务书要求。 老师评讲检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。 依照装配图进行安装。老师在学生组装过程中巡查,个别问题及时指出纠正,群体性错误拍照在后续作品展示中进行点评。 |
按任务书中要求的项目选择相应元件检测并填写任务书。 按装配图在电路板上进行电路装接 |
利用手机联网将巡查中发现的问题上传网络,让学生对比,找出自己不足。 |
通过元件检测熟悉新元件的性能,巩固新知识。 按装配图完成电路装接。掌握电路组装技能。 |
展示升华(5分钟) |
要求学生将作品拍照上传,评出最优作品点赞并说明理由。找出两件作品对优缺点进行点评。并对观察中发现问题进行展示点评。 |
对比上传的全部作品,选出最满意作品评价点赞并说明理由 |
利用手机联网的互动来加强学生的认知效果和兴趣。 |
激发学生荣誉感,让学生对自己不足有清晰的认识。 |
归纳总结(2分钟) |
提问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。 ①NE555在电路中的作用。 ②红外接收二极管若接反电路能否正常工作? |
回答问题 |
|
巩固今天学习新知识。 |
作业布置 |
在蓝墨云中学习集成电路简介 |
板书设计 |
红外倒车雷达 一、元件识别 二、电路原理图 |
教学反思 |
总体而言,教学设计中把需要表现的步骤和过程展现出来。但由于对蓝墨云平台的应用和多个软件中的切换问题,授课中的衔接出现一些时间的浪费,不够紧凑。另外对学生的焊接检测所需时间估计不充分,也导致学生实际焊接过程时间过短,没能有一个同学完成要求,过程不够完整。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学生来说过多,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,这些也是没有考虑周到的问题。今后要注意把握好时间与课程重点的配置,多关注学生实际能力与课程要求之间的差距,做到有的放矢,达到理想效果。对于操作上的问题在以后要多加强实际动手练习,让上课过程变得更完美,让学生感受更舒适,一切以学生实际出发,一切为了学生的进步。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